>
>
>
一季度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一季度湖北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浏览量
【摘要】: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总体处于企稳区间,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内部结构持续改善,经济效益出现回升;但下行压力加大,保增长任务艰巨。  1、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增速回落超过预期。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119亿元,同比增加1100亿元;完成增加值2456亿元,同比增加203亿元。3月当月,增加值在900亿元以上,为历史上第三大月份。累计增加值增速为10.

一、工业经济运行特点   

一季度,全省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开局,总体处于企稳区间,主要指标高于全国;内部结构持续改善,经济效益出现回升;但下行压力加大,保增长任务艰巨。   

1、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增速回落超过预期。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8119亿元,同比增加1100亿元;完成增加值2456亿元,同比增加203亿元。3月当月,增加值在900亿元以上,为历史上第三大月份。累计增加值增速为10.8%,高出全国工业约1个百分点,但同比、环比分别回落6.5个、0.2个百分点,增速为十年来一季度低点。   

2、工业结构持续改善,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在宏观政策主动调整和市场倒逼机制共同作用下,结构调整加速推进,轻工快于重工,非公快于国有,高能耗产业慢于全省工业。轻工业增长13.5%,快于重工业4.1个百分点,比重提高到36.3%,较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民企、股份制企业增长17.1%、13.8%,快于国有企业(下降3%),拉动全省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9%。六大高载能产业增长4.7%,增速同比放缓11.6个百分点,占工业比重下降至29.1%。但是,我省工业转型相对滞后,东部地区经过几年来的调整,初步显露加快增长势头,而我省工业企业普遍较为困难,部分行业能力发挥不足,产能闲置问题突出。   

3、经济效益水平回升,行业利润分化明显。工业盈利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的好转趋势,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1-2月主要效益指标好于全国,表现为“三个高于”。一是主营收入增长16.6%,高于全国3.5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7位。二是工业税金增长18.9%,高于全国10.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位。三是利润总额增长24.1%,增幅高于全国6.9个百分点,居中部六省首位。工业利润较快增长主要是受同期基数较低影响(去年同期仅增长4.7%)、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原因,全省利润同比净增40亿元,其中食品烟草、石化、电力、医药、建材等5个行业新增34亿元,但其余36个行业利润仅增长3.6%,有色金属等12个行业利润下降。   

4、多数市州增长较快,重点地市增速放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070亿元,增长13.1%,快于武汉城市圈3个百分点。17个市州中的13个增速超过10%,林区、仙桃、天门、荆州、黄冈增速超过14%。襄阳、宜昌分别增长13.9%、13.8%,占全省工业比重提高到26%。武汉受钢铁、烟草等企业影响,增加值仅增长9%。黄石受有色、钢铁企业减产影响,增速放缓至7.5%。十堰受载货车下降影响,增长9%。   

5、工业投资平稳增长,重化行业下滑明显。一季度,全省工业投资完成1397亿元,增长23.3%,回落39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1261亿元,增长27.4%。分行业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1.9%,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家俱、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增幅均在50%以上。而化工、钢铁、汽车、石油加工行业投资仅增长2.6%、9.3%、11.2%、4.1%;采掘业和电力行业分别下降6.5%、20%。分市州看,武汉、荆州、随州工业投资增长42.9%、48.3%、30.4%,五个市州增速不足10%。   

6、煤电要素供应充足,工业用电量下降。煤电要素实现稳定供应,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圆满完成各项重大保电任务。一季度,全省发电量430.3亿千瓦时,下降3.6%。全社会用电367.3亿千瓦时,增长0.5%,其中工业用电233.3亿千瓦时,下降2.9%,同期为增长1.8%。其中金属制品、建材、有色、钢铁分别下降18.1%、10%、7.6%、10%,下拉工业用电增幅3.2个百分点。全省调运电煤1028万吨,同比增加98万吨;4月12日全省统调电厂电煤库存402万吨,可供一个多月正常用量。   

二、主要行业运行情况   

41类工业行业中,22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在15%以上,6个行业下降。制造业中的三大门类呈现出不同的走势,原材料工业持续回落,消费品工业增速高位放缓,装备制造业恢复性增长。   

(一)装备制造业。经过两年多的适应性调整,装备制造业逐步走出刺激政策退出后的徘徊期,呈现加快特点,增加值增长13.8%,同比、环比分别加快3.2、1.7个百分点。   

汽车行业:完成增加值325.2亿元,增长7.8%,较去年加快3.4个百分点。全省汽车产量42.3万辆,增长4.4%,同期为下降8%。分品种看,轿车产量增长6%,增速低于全国7.8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车型竞争加剧、更新换代偏慢,日系车疲软所致;载货车下降11%,降幅较去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收窄4个、6个百分点。   

机械行业:完成增加值250.3亿元,增长16.5%,同比加快4.3个百分点。在节能补贴政策带动下,家电升级换代步伐加快,电气机械增加值增长15.8%,同比加快7.1个百分点,空调、冰箱产量增长73%、52%;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增长20.3%、20.8%,加快3.5个、7.8个百分点。农用机械、挖掘机械产量增长3倍、70%,但船舶行业增加值下降2%。   

电子设备制造业:在天马微电子、武汉新芯、冠捷显示等龙头企业快速增长拉动下,完成增加值70.1亿元,增长15.8%,同比、环比分别加快2.1、2.2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工业。由于市场需求不旺、规模扩大基数抬高,由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转为13.8%的较快增长,较同期增速24.1%明显回落。   

食品行业(含烟草):完成增加值485.8亿元,增长11.9%。同比放缓10.8个百分点,影响全省工业增速1.6个百分点。农副食品加工、烟草行业分别放缓19.8、13.8个百分点,下拉食品行业增速12.2个百分点。精制茶、软饮料、白酒产量增长65%、40%、25%。大米加工由于原料供应瓶颈制约,产量增幅由同期的52%下滑至16%;植物油在进口低价棕榈油冲击下,增幅由同期的64%放缓至21%;高档卷烟消费市场疲软,全省烟草产量下降7.3%。   

纺织行业:完成增加值168.7亿元,增长15.6%,同比放缓11.3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服装业分别回落10.6、14.6个百分点。国际、国内棉花价格1.4万元/吨、1.9万元/吨,价格倒挂导致国内棉纱远高于国际价格,棉纱企业普遍减产。由于日元贬值和订单减少,出口日本企业下滑。   

医药行业:完成增加值63.5亿元,增长22.4%。化学药品、中成药产量分别增长47%、30%。   

(三)原材料工业。在全国总体产能过剩背景下,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企业停产限产等问题突出,增加值增速仅7.3%,同比回落13.3个百分点,较上月下滑0.5个百分点。   

钢铁行业:完成增加值110.1亿元,下降14.1%。全省钢材产量780万吨,下降10.2%。3月末,武汉市场螺纹钢(强度335兆帕)3850元/吨,同比下滑500元/吨,较年初回升100元/吨。4月上旬,鄂钢钢材价格同比下滑320元/吨,但较3月上旬回升120元/吨。大型钢企检修和限产,中小钢企大面积停产。钢材品种中,镀层板、冷轧薄板大幅下降,钢筋、型材、铁路用钢增长20%以上。   

化工行业:完成增加值200.2亿元,增长14.6%,同比放缓7.7个百分点。化肥价格普遍下跌,磷酸二铵2940元/吨,较同期3200元/吨、上月2990元/吨价格进一步下滑,加之关税调整5月份之前限制出口,农化工行业由传统销售旺季变成淡季,全省化肥产量增长10.9%,增幅回落22.3个百分点。3月末,纯碱价格1080元/吨,同比下滑220元/吨,较上月回升50元/吨;烧碱价格830元/吨,同比、环比分别下滑250、130元/吨。建材行业:完成增加值154.7亿元,增长20.2%,同比放缓6.8个百分点。鄂东水泥价格300元/吨,同比下降50元/吨,环比持平;全省水泥产量2117万吨,下降3.5%。石材、陶质砖等子行业保持高速发展,产量增长57%、51%。   

三、当前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季度,我省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大,既有国际经济疲软、国内需求不旺和增长动力转换等多种因素叠加的原因,更是工业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暴露。   

从国际看,欧美经济表现不济,3月份美国就业和信心指数低于预期,为连续第三个月聘雇活动放慢,经济数据再次变得暗淡;欧洲企业活动在上月转差,目前各界普遍预期欧元区经济在今年将继续衰退0.4%,幅度高于此前预计的0.1%。日本经济持续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速普遍放缓。从反映国际大宗商品需求的波罗的海指数看,4月12日为 960点,比今年3月底、去年11月底下降70点、240点。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阶段性特征特点,经济增速将由过去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提升、更加注重经济平稳“着陆”,已就加强房地产调控出台“新国五条”等政策。特别在刺激政策退出后,产能过剩矛盾更加凸显,加之内需市场低迷,企业投资意愿不强,回补库存意识不强,经济回升动力不足。   

从产业结构看,主要表现为产业层次偏低,多数处在生产链前端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传统行业占比70%以上,产能过剩行业多。产品结构不优,初(粗)加工、技术含量低的大路产品多,终端产品少,叫得响的品牌少,且同质化现象突出,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企业活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中小企业发育不充分;国有经济亟待加快市场适应性调整,经济总量大的国有控股企业仅增长0.9%,成为影响工业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积极因素正在积累,我省工业持续较快的发展态势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国内经济企稳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重要战略机遇期,“四化”同步既为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又为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国内经济基本延续去年四季度以来企稳回升态势,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6个月高于50%,3月份回升至50.9%并创近10个月最高,其中新订单指数52.3%,较上月明显回升2.2个百分点;3月份,全省工业品购进价下滑0.4%,较1-2月收窄1.2个百分点,尽管仍在低位运行,但出现一些积极信号。二是“中部板块”发展态势没有改变。中部省份处在工业化中期加速阶段,随着国内经济由外需拉动转向内需主导,区域开放开发格局由“沿海先行”进入到“沿海与沿江、沿海与内陆”并重的转换期,“中部板块”效应和增长潜力仍在释放。三是湖北跨越赶超的态势没有改变。省委、省政府强力推进“一元多层次”战略实施,全省上下重视工业、大抓工业氛围形成,跨越赶超的大气场逐步形成。此外,工业经济增长放缓中有“稳”的因素,如工业增速环比降幅收窄,企业效益持续改善,装备制造等下游行业实现恢复性增长,模具钢、商用车等上游产业出现好转迹象。初步判断,全省工业经济总体上表现出“缓中趋稳、稳中趋升”态势。   

四、下阶段工作措施   

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竞进提质总要求,提质提效、稳中求进、好中保快,坚定信心,再鼓干劲,把工作着力点转移到谋划工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上来,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并举,千方百计遏制增速回落势头,奋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一)把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夯实增速回升基础。加大运行调节力度,推动工业经济尽快企稳回升,确保实现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一是狠抓监测预警,高度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加强对困难行业跟踪,依托百户重点企业平台,提高科学把握形势的能力,合理引导企业预期。抓好防控H7N9禽流感药品生产和储备。二是狠抓要素保障,强化电煤组织和电力调度,利用电力充裕的有利时机,保障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做好电力迎峰度夏工作,推进高耗能协议用户优惠电量的组织和协议签订。加大融资担保服务力度,缓解融资难题,组织银企对接进园区、进企业专项活动。三是狠抓增长点出力。切实做好50个重大增长点跟踪服务,帮助企业分析市场需求导向,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竣工项目尽早转变为投产达效项目。四是狠抓运行目标考核。建立和完善工业考核办法,实行月度排序、季度通报、年度考核,促进市州工业竞相发展。   

(二)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一是大力实施“两计划一工程”。突出抓好高端装备、食品、电子信息等6个重点行业调整升级,分行业抓好行动方案的工作部署和组织推进,落实政策措施,实现产业发展的具体化、项目化、方案化。二是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快钢铁、化工、纺织、建材等4个传统优势行业改造升级,每个行业拿出行动方案,出台政策意见。组织召开纺织等困难行业专题会,有针对性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及时召开高端装备、电子信息、医药等行业专题座谈会,分析行业形势。加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大力培育软件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省组织首届工业设计大赛,实施一批产业创新和应用示范工程。四是促进两型发展。利用化解产能过剩机遇和市场倒逼机制,结合省情实际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减排和兼并重组,以钢铁、水泥、汽车、医药、电子信息、化肥等八大行业为重点,研究出台湖北省促进重点行业兼并重组意见。不折不扣完成15个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推进产业素质的整体提升。五是推进两化融合。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应用,突出抓好200户两化融合试点企业,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创新,推进生产制造向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制造转变。   

(三)引导企业加强创新,提高市场占有率。一是加强新品开发。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抢抓扩大内需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挖掘内需空间和市场潜力。二是加强成果转化。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新型企业组织的发展,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高水平组织第九届产学研合作洽谈会。三是加强产销对接。将工作重点放到扩大销售上,支持企业组织订单和产品推介活动,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等手段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筹备第二届国际商用车博览会,组织企业参加第八届中博会、2013鄂港(粤)经贸合作洽谈会。四是加强政策扶持。认真研究国家消费政策,积极争取更多产品进入节能惠民等政策“笼子”,引导省内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省内产品。推动重点企业和上下游产业对接和合作,推进武钢等重点企业和产品省内循环工作。   

(四)加大企业服务力度,强化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一是认真做好大企业服务。运用大企业直通车网络服务平台,加大情况通报和考评督办,培育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二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开展小微企业服务专项活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配合做好劳动密集型企业社会负担和资源回收企业税收减免。协调落实近期召开的全省中小企业成长工作暨银企合作会上的银企对接融资项目。三是建设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以“123企业家培训计划”为平台,通过院校合作和走出去活动,加强优秀民营企业家系统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四是服务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协调落实放宽经营条件、降低准入门槛、拓宽投资领域、改善投资环境等“53条”政策措施,加大帮扶服务力度,推动民营经济跨越式发展。五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营造浓厚的发展气场。调整县域经济评价考核办法,出台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意见,强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吴国栋提供)

 

相关下载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