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催生新技术装备 首部重大科技基建规划出台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催生新技术装备 首部重大科技基建规划出台

浏览量
【摘要】:
日前,我国首部系统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正式印发,并提出“十二五”时期7大领域16项建设重点。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规划》的出台旨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对于推进我国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日前,我国首部系统部署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长期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正式印发,并提出“十二五”时期7大领域16项建设重点。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规划》的出台旨在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对于推进我国实现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起步于两弹一星的研制  

据了解,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学习跟踪到自主创新的过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期,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曾围绕“两弹一星”研制任务,建造起一些大型科研支撑装置,掀开了设施建设的序幕。   

近年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看,美国、欧盟、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在已经拥有相当规模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出了科学目标宏大、创新性突出、技术水平高的设施长远发展规划,印度、巴西和韩国等新兴国家也作出类似部署,这些规划的实施将对国际科技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从国内看,近年来我国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面对科技进步的新形势,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要求,必须站在更高起点长远谋划设施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将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力量。  

综合考虑国际发展态势、国内发展现状,在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尽快出台一部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长远规划,支撑我国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  

正处于向整体推进关键时期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规划》时指出,目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都已迈上新台阶,为下一步全面推进设施建设储备了丰厚的人才、技术基础和建设经验。但当前,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尚存在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学科布局系统性不够,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水平仍需提高,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健全等问题。   

《规划》从科学前沿的革命性突破对设施建造的要求、设施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国际科技竞争合作对设施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赋予的新使命和责任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规划》认为,我国设施建设总体处于由局部突破迈向整体推进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设施建设在我国总体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作用,优化设施布局,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较为完善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  

明确未来20年七领域主攻方向  

《规划》明确了未来20年我国能源、生命等7个科学领域重大科技设施发展的主要方向。  

据介绍,能源科学领域将以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利用能源的科学问题为目标,以核能和高效化石能源研究设施建设为重点,逐步完善能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为能源科学的新突破和节能减排技术变革提供支撑。  

生命科学领域以探索生命奥秘和解决人类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突破生命健康、普惠医疗和生物育种中的重大科技瓶颈。  

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领域以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重点建设海底观测、数值模拟和基准研究设施,逐步形成观测、探测和模拟相互补充的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研究体系。  

材料科学领域以适应材料科学研究从经验摸索阶段到人工设计调控阶段转变的趋势为目标,推动材料科学技术向功能化、复合化、智能化、微型化及与环境相协调方向发展。  

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科学领域以揭示物质最小单元及其相互作用规律为目标,面向超越标准模型新粒子和新物理探索、暗物质和暗能量探测、中低能核物理与核天体物理研究等方向,提高微观世界探索能力和自然界基本规律认知水平。  

空间和天文科学领域以揭示宇宙奥秘和解释物质运动规律为目标,面向宇宙天体起源及演化、太阳活动及对地球的影响、空间环境与物质作用等方向,提升我国天文观测研究能力、空间天气和灾害应对能力以及空间科学实验基础能力。  

工程技术科学领域以解决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前沿、岩土地质体的动力特性及地质灾害过程等工程技术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探索和逐步推进相关设施建设,为保障国家重点任务的实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确定16项科技建设重点  

据了解,“十二五”时期,在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科技突破先兆显现的领域中,我国将优先安排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确定,要有明确的科学目标和国家战略目标,建设意义重大,发展需求急迫;有突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建成后应在国际上形成较大影响,占有重要地位;应具备广泛的科研用户群,能够支撑开展众多科研任务;还要有较强的工程可行性,性能指标和技术方案合理,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储备雄厚;符合我国国情,与国家财力、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适应。  

基础设施建设涉及7个科学领域,其中,能源领域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生命领域包括转化医学研究设施、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地球系统与环境领域包括海底科学观测网、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地球系统数值模拟器;材料领域包括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验证装置、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粒子物理与核物理领域包括强流重离子加速器、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空间和天文领域包括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中国南极天文台;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大型低速风洞等。  

将衍生大量新技术装备  

根据《规划》,“十二五”时期的16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后,将在提升我国重大科技设施总体水平、提高我国科技前沿研发能力和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促使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其中物质科学、核聚变、天文等领域的部分设施将跃居国际领先水平。如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成后,将成为国际上相同能区稳定核束流脉冲流强最高、脉冲功率最高、短寿命原子核质量测量精度最高的实验装置。二是将为我国空间、海洋等领域的部分前沿技术方向开展国际顶尖水平研究提供支持。如大型低速风洞将使流场品质达到甚至优于国际先进水平,实验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飞机实物,综合性能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是这些设施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将催生和衍生出大量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如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在建造和利用过程中,需要高性能集成电路、量子通信、云计算等大量新兴技术的集成,将有力地促进相关技术水平的提升,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制度资金入手保障目标实现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为确保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规划》提出五个方面的具体措施。  

第一是健全管理制度。要健全部门协调制度,加强规划实施中各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滚动推进“十二五”建设重点的项目实施,并根据形势发展每五年对规划内容进行调整;制定符合设施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管理办法,加强设施运行评价,提高设施运行效率;完善设施建设配套政策措施。  

第二是保障资金投入。要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建设、升级改造、运行和科研的协调,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鼓励企业等其他来源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规范投入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三是强化开放共享。要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健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制度,健全用户参与机制,形成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等多方共建、共管和共享的局面;统筹安排开放共享配套条件建设,提高设施科研服务能力,并将开放共享程度作为设施运行考核的重要指标,根据评价结果配置运行资源。  

四是协同推进预研。要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协同加强预研,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充分的技术和工程储备;强化预研工作各阶段以及预研与设施建设之间的衔接,形成循序推进、动态调整、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要坚持设施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造就高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科研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与设施特点相适应的人员分类评价、考核、激励政策,凝聚和稳定设施建设及运行专业人员队伍。(吴国栋提供)

 

相关下载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