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北省关于加快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

组织机构工作动态新闻中心政策法规联合会公告车展资讯会员特区

 

版权归湖北省机械行业联合会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ICP备12005676号-1

分享按钮

政策法规

资讯详情

湖北省关于加快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

浏览量
【摘要】: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加快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将其培育成我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重要意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发展战略。我国高度重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 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加快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将其培育成我省工业经济新的增长极,特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重要意义
  21 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发展战略。 我国高度重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纳入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到 2020 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市场份额由 2011 年不足 7%增长到 35%以上,未来 10 年将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的黄金时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我省船舶工业”十二五“实现千亿元产业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快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不仅对推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拉动出口、 增加社会就业、 提升区域竞争力、推进”富强湖北“ 、 ”创新湖北“ 、 ”和谐湖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省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
  (一)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大力支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做大做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总目标,以实施船舶和海洋工程重大专项为抓手,紧密结合国际国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着力推进技术创新, 着力构建产、 学、 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 着力壮大产业规模, 着力促进产业集聚, 着力促进 ”两化“ 融合, 做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打造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军民融合、环境友好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体系,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需求牵引,项目支撑。围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国际国内市场需求, 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抓手,加 快高技术船舶、 勘探与开发、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等海工装备的发展, 提高配套能力,加快重大项目研制步伐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产业规模壮大。
  2.重点破,协同创新。依托技术优势,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 带动性强的产品, 加大支持力度, 突破发展瓶颈,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和品牌。加强产业研发平台建设,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产、 学、 研、 用相结合的协同、 集成创新体系, 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带动产业全面发展。
  3.远近结合,集群发展。立足现有研制基础,既把做好现有产品和项目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又把握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发展方向, 着眼长远,加强我省有优势的前沿性技术研究和储备, 抢占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未来发展先机。 统筹布局省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三)发展目标
  经过 5 年的努力,使湖北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规模、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 产业集群规模扩大, 出口规模大幅度增加,国际竞争力显着提高, 推动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国和强国。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 到 2015 年, 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完成总产值突破 1000 亿元,培育 1 家年销售收入超 200 亿元、2 家年销售收入超 100 亿元企业。到 2017 年,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完成总产值 1500 亿元,培育 1 家年销售收入超 300 亿元、2 家年销售收入超 150 亿元企业。
  ——创新能力显着提高。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和共性技术;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 海洋工程辅助船舶等领域保持国内一流或世界先进水平;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发明专利数量、质量大幅度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工产品; 使我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基地。
  ——产业联盟基本建立。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创新体系,形成协同创新、 集成创新的发展格局; 建立高技术海工船舶、 海洋平台建造基地、海洋工程通用设备制造基地、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设备制造基地、海洋平台设计中心、 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检测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 ”三基地一中心一平台“ ) ;重培育 1-2 个总承包商,3-4 个分包商,形成总包商、 分包商联合机制, 通过总包商、 分包商带动产业链上企业形成大协作、大配套、大联合的发展机制。
  (四)产业布局
  以大企业(集团)核心,努力打造”三基地、一中心、一平台、两个产业集群“ ,即以武船、长航重工、湖北华海为主体,打造我国高端海工船舶、 海洋平台建造基地; 以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武桥重工为主体,打造我国船舶配套设备及海洋工程装备通用设备制造基地; 以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为主体, 打造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设备制造基地;以 701 所、719 所、武船海洋工程船舶设计有限公司为主体, 打造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中心; 以 719 所、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国 家工业数字成像检测设备质检中心、国 家特钢中心、武钢技术中心为主体,打造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到 2017 年,形成武汉、荆州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
  三、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国家级研制基地以打造国家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基地、做大现有处于国内技术领先地位的产品为目标,推进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三基地一中心一平台“等重大关键项目建设。
  一是推进武船双柳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建造基地建设,将其打造成我国最大的海洋工程船舶研制基地和海洋工程总装制造基地,做大多用途海洋平台工作船等海洋工程辅助船舶及海监船、渔政船等高端船舶等优势产品,加快发展半潜式运输工程船、起重铺管船、自升式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 (FPSO)、油田增产作业船、风电安装船、完井修井船、打捞船、挖泥船、海上平台高速保障船、深远海大型浮式供应基地、大型 A 字架、动力定位系统、单系泊系统等国家重点支持、武船有技术优势、最适合发展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
  二是推进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 海洋石油钻采装备生产基地的建设,将其打造成我国最大的海洋工程专用设备研制基地,做大海洋钻机、钻头、海洋修井机、海洋固井设备、海洋压裂设备、海洋高压管汇、井下动力工具等优势海工产品,加快发展海洋钻井包、海洋修井作业设备、大型网络控制压裂机组和辅助成套设备、各种高压流体控制元件和组合管汇、水下生产系统、作业监控和应急救援系统等国家重点支持、公司有技术优势、最适合发展的海洋工程装备;
  三是推进以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船舶和海洋工程配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将其打造成我国最大的船舶配套设备和海洋工程通用设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特种甲板机械系统、海工起重设备、推进及动力定位系统、平台升降装置、原油装卸系统等国家重点支持、公司有技术优势、最适合发展的海洋工程关键系统与设备;
  四是推进武船东湖高新区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研发中心建设,促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单位向武汉集聚,将武汉打造成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中心;
  五是推进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的建设,重点推进其海洋工程装备区的建设,将其打造成我国具有影响力的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配套设备集聚区,提高与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关键系统与设备的配套能力;
  六是推进 719 所海洋浮式核电基地的建设,将其打造成我国海上浮动核电设备研制基地;
  七是推进武桥重工海洋工程装备汉南码头、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工业技术研究院、湖北迪峰换热器国际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促进骨干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做大做强;
  八是推进湖北三江船艇科技有限公司游艇及发动机的研发、生产和试验基地建设,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的游艇及发动机研发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园,提高游艇及发动机的研发、 制造和试验能力,促进湖北省游艇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九是推进青山船厂等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提高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二)着力建设产业联盟,打造武汉、荆州产业集群发挥 ”武汉国家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平台优势, 推进湖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联盟建设, 建立联合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以海洋工程项目为依托 的联盟机制。以海洋工程项目为依托, 按项目类别确定牵头单位,实现申报单位牵头, 协作单位配合的分工协作和项目申报模式, 既实现各单位领域内发展, 又促进各单位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二是推进武钢、 鄂钢、 武汉科技大学与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单位开展合作, 促进钢材研制单位根据用户需求开展海洋工程特种钢前期研究,提高海洋工程用钢供应能力;
  三是推进总体设计 、配套设备设计单位与总装建造、关键专用和通用设备建造企业开展合作, 形成联合开展项目预研、 联合申报国家重大专项、 联合招投标机制,促进资源优势的发挥和研发设计单位的产品在湖北产业化;
  四是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下游配套企业与总体建造、 关键通用和专用设备建造企业开展合作, 促进产业链下游配套企业发展,实现总包商、 分包商带动产业链上企业集群发展, 形成武汉、 荆州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 努力推进黄冈、 宜昌、 鄂州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的建设。
  (三)着力建设科技孵化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积极推进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海洋工程装备科技孵化器项目建设,加速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科 技成果的转化。
  一是推进科技孵化器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为入孵企业提供公共实验室、中试车间、大型仪器和通用试验平台在内的技术创新和孵化条件;
  二是推进科技孵化器产、 学、 研合作机制的建立, 以湖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为依托,为入孵企业搭建技术创新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解决技术问题;
  三是推进科技孵化器融资平台的建立,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为入孵企业拓展融资渠道。
  (四)着力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化进程,壮大产业规模以做大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优势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产业化进程,促进优势成果转化为优势产品。
  一是推进我省生产企业加快勘探与开发装备、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关键系统和设备等领域有市场前景、有技术优势、条件成熟、产业带动作用强的项目产业化进程,抢占海工市场。重点推进武船的深远海海洋工程船设计建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的 9000 米自升式海洋平台钻井包、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海洋工程起重机、武桥重工的双体海上风电工程专用船等重大项目产业化进程;
  二是推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船舶和海洋工程项目在湖北产业化,使湖北的科技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重点推进华中科技大学高性能防腐防污非晶涂层技术、武汉大学的船舶综合通信导航信息系统装备等项目研发及产业化、长江大学的海洋平台特殊自持式风力发电机组及系统的自主研究。
  专栏一: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化项目
  一、企业产业化项目勘探与开发装备领域。 武船的远洋多功能科学考察船研发及产业化、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的 9000 米自升式海洋平台(钻井包)等项目。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领域。 武船的深远海海洋工程船设计建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多用途海洋平台工作船系列船型开发及产业化、海监 52 船优化设计及建造、 武桥重工的双体海上风电工程专用船、大吨位臂架式起重装备、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的 225 吨海洋修井机、38 吨海洋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等项目。关键系统和设备领域。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三用工作船甲板拖曳系统、海洋工程起重机、原油装卸系统等项目。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领域。 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的深水水下井口头与水下采油树的研制及产业化、719 所的饱和潜水系统等项目。
  二、高校产业化项目华中科技大学的高性能防腐防污非晶涂层技术研制、 武汉大学的谐波隔离发明专利技术在船舶与海洋工程供电系统中的应用、 抗海洋恶劣环境船舶供电系统节电增效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 综合通信导航信息系统装备、长江大学的海洋平台特殊自持式风力发电机组及系统自主研究、 用于深水钻井的高造斜井眼轨迹控制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
  (五)着力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一是着力加快国家重大专项研制步伐。 依托国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研重大专项的研制和实施,加快生产与加工装备、 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 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 关键系统和设备等重点领域重点产品研制步伐, 提高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科技优势向产品优势、产业优势转化。重点加快武船的 30 万吨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 30 00 米水深多功能水下作业支持船海洋工程起重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712 所的船用电力推进系统开发及关键设备研制、中 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的海洋深水水下井口头系统与生产平台采油井口系统研制技术等在研项目研制步伐。
  专栏二:重点领域在研国家重大专项生产与加工装备领域。
  武船的 30 万吨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领域。武船的 3000 米水深多功能水下作业支持船设计建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 30 万吨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 (FPSO)原油装卸系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701 所的双体高速客货运输船关键技术研究、 变水层大型拖网渔船自主研发、 节能型大型远洋拖网加工船船型开发、 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总体设计关键技术研究项目、 武汉大学的远洋渔业数字化装备、 719 所的海上小型核反应堆发电技术及其示范应用、 核动力商船总体关键技术研究、 武汉大学的小型海洋环境监测表面波雷达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武桥重工的 5500 吨多功能全回转起重机、108 米打桩船(均为自主研发)项目。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领域。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的海洋深水水下井口头系统与生产平台采油井口系统研制技术、 水下采油树关键技术研究及成套设备研制、海洋石油水下井口头系统工程化研制等项目。关键系统和设备领域。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 1200 米水深半潜式海洋钻井支持平台深水锚泊定位系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3000 米水深多功能水下作业支持船海洋工程起重机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3000 米水深多功能水下作业支持船锚绞车等甲板机械系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701 所的综合船桥系统研制、 712 所的船用电力推进系统开发及关键设备研制、 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工程化技术研究、 深水油田工程支持船 3MW 级电力推进系统国产化等项目的研制。
  二是着力开展基础共性和信息技术研究。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支 持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基础共性和信息环境技术研究, 解决生产企业瓶颈技术问题, 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企业申报国家专项提供技术支撑,实 现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华中科技大学、武船、719 所、武汉大学、长江大学等单位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形成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
  专栏三:重点基础共性技术项目
  武船:大型水下浮体 30 年免维护制造技术、海洋工程装备特种钢高效焊接技术研究、 深海设施长效防腐及防护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科研项目管理协同平台、海洋工程研制项目管理协同平台。 719 所: 基于光纤传感的海洋地震勘探装备研制、 海底输油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系统。华中科技大学: 基于多学科优化的总体设计技术、 大中型金属零件熔积 ——微轧复合直接增量制造技术、 单系泊 FPSO 与穿梭油轮系泊技术研究、压裂船船舶型线设计技术研究及关键性能研究、面向海上举升作业的三自由度主动波浪补偿平台研制、无压载水船舶型线设计技术研究及关键性能研究、 腐蚀监测与早期诊断技术、 快速制造与三维测量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过程三维可视化管控技术及系统研发、大型结构件高效精密切割、 焊接成套关键技术及系统研发、 海洋工程装备特种钢多丝高效焊接技术研究、 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过程三维可视化管控系统。武汉大学:天然气水合物声学探测数据处理技术、测风及电离层探测、海洋动力环境精密信息提取技术及数值模型、国防科技中舰船用钛及钛合金的应用。长江大学:海洋超龄服役平台的延寿风险评估方法研究。青山船厂:精度控制技术、大型单元模块制造技术。
  三是着力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 围绕我省有研发优势的领域, 整合省内科技资源,支持申报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专项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支持, 提高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重点争取国家对 701 所、武船的深远海大型浮式物流供应基地自主研发等项目。
  专栏四:重点领域拟争取国家支持的专项勘探与开发装备领域。
  武船的大型半双体多用途半潜式运输工程船研发、 深水起重铺管船自主研发、 自升式平台自主研发、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半潜式钻井平台 (钻井船) 、修井平台 (修井船) 、719 所的海上浮动核电站示范工程应用研究、 701 所的大型远洋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科学调查船等项目。生产与加工装备领域。 武船的深水浮式生产储卸装置自主研发、 水下软管支撑浮体自主研制等项目。海上作业与辅助服务装备领域。 武船的海上油田增产作业船研制及产业化、 海上风电安装船自主研发、大型半潜运输船自主研发、 内旋鳍高效节能船型研究、 完井修井船自主研发、 南海深水小水线面双体打捞船研发、大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研发、 海上平台高速保障船设计研发、 701 所的大型远洋冷藏运输补给船、 719 所的核应急救援及辐射监测船研制、长江大学的海上弃井与大型海洋结构物水下切割装置研发、 武汉大学的自主动力海洋观测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等项目。大型海上浮式结构物领域。 武船的深远海大型浮式物流供应基地自主研发、701 所、武船的南海综合补给基地方案设计研究项目。水下系统和作业装备领域。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719 所、701 所的水下机器人、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的水下管汇、深水增压泵等项目。关键系统和设备领域。 武船的单系泊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计、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海洋船用压裂增产设备、 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 永磁吊舱推进系统、 动力定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设计、 719 所的南海综合后勤补给站核电模块研制、 LNG-LPG 液压存储系统、 海上核电工程二回路系统及装备、 海上核电工程核动力控制系统及装备、 海上核电工程综合电力系统及电力推进系统、 海上核电工程核辐射防护系统及装备、 水下采油树陆上综合试验装备、海水淡化成套装备、武汉大学的船载 S 波段高精度波浪仪、武汉凡谷电子的船载便携式海洋环境监测高频地波雷达、 712 所的 LNG 船用大容量低温潜液电动泵设计技术研究、 武汉中舟的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海水净化装置等项目。
  (六)着力建设协同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以湖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院士工作中心为依托, 建立湖北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体系,实现整体优势充分发挥。
  一是以院士工作中心和各分站为依托, 建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基础共性技术、 通用设备、 专用设备、 信息环境技术协同创新分中心, 并建立总站与分站、 中心与分中心之间合作机制, 建立产业链研制单位沟通与合作机制, 积极推进产、 学、 研一 体化协同创新、 集成创新平台建立;
  二是建立院士工作中心院士专家服务机制。 利用院士中心的人才资源, 开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前瞻性课题、 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发挥院士专家创新团队的作用, 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 并协助相关单位进行技术攻关。发 挥院士的权威作用,积极向国家相关部委推荐我省海洋工程重大专项;
  三是支持省内科研院所、高校、 检测机构、 企业联合建立基础共性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检测中心和公共检测服务中心, 联合申报国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重大专项,发挥我省科研资源的整体优势, 并促进优势技术和产品在我省产业化。
  (七)着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开放发展之路。
  一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支持省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外机构的技术交流,加快融入全球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 鼓励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省设立研发机构,支持省内企业与国外企业联合开展研发与创新, 鼓励合资成立研发机构;
  二是积极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支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设计公司开拓国际海工市场, 积极引进研发设计、经营管理方面的境外高层次人才。利用”湖北挪威周活动“ ,加强与挪威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挪威船舶和海工领域的世界一流人才和企业;
  三是支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单位走引进、 消化、 吸收、 再创新之路, 尽快缩短与国外差距;
  四是加强品牌建设, 努力培育湖北 品牌, 把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聚合成品牌优势,通过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壮大。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产业发展合力。省政府成立湖北省推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工业的省领导担任, 由省政府办公厅牵头,成员单位由省发改委、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地税局、省国防科工办、省质监局、省国税局组成,形成联合推进机制,简化企业建设、用工、生产等审批流程, 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促进资源共享,有序竞争,共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国防科工办。
  (二)加大投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发展能力。省级财政涉企专项资金加大对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扶持力 度, 一是支持产、 学、 研一体化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的建设,支持开展前瞻性、 战略性课题研究,为创新平台和产业联盟的建设提供支持,为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提供支撑; 二是扶持有产业化前景的产品和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壮大产业规模; 三是对承担国家重大船舶、 海洋工程专项和重大引进项目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四是支持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提升产业发展后劲; 五是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促进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六是支持重大项目预研,为申报国家专项创造条件; 七是支持自主研制重大项目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加快项目研发进程; 八是支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工程技术中心及国家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试验/检测中心建设,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九是对共享研发资源的单位给予奖励和补贴。 对产业链上游企业选用省内配套单位首台套设备进行补贴, 促进产业联盟的建立, 带动产业链上企业共同发展; 十是支持建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孵化器, 对入孵企业给予租金补贴, 助推科技型海洋工程配套小企业迅速壮大形成规模; 十一是对重点固定资产投资、 重大建设、 重大技术改造及关键技术引进项目给予贷款贴息支持,促进产业升级和产能提升。
  (三)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在用足用好国家及省现行政策基础上, 充分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结合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特点,进一步细化税收优惠执行措施, 简化审批流程, 鼓励船舶、 海工高端产品的研发投入,为开发新技术、 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费用, 可按有关规定税前加计抵扣, 落实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免税、 海工产品出口退税政策, 对相关技术开发、 技术转让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 技术服务收入, 免征增值税, — 84 — 对国内企业研制的高端船舶、 海洋工程产品实行享受出口产品相同的退税政策,支持国产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广。加大金融信贷支持力度。 提高对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授信额度,积极为符合条件的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金融机构应根据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特点, 开展知识产权、 股权等质押融资业务, 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支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实行优惠贷款利率政策和相应贷款贴息支持。鼓励多渠道融资。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加大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投入。 包括银行和企业的合作,以帮助在建的海洋工程装备实现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船舶、 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上市融资、 发行债券,为其上市融资优先审核提供便利,促进其融资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四)完善土地支持政策,加快园区和研发中心建设。国土资源部门对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建设用地给予优先支持, 对符合省级土地利用计划使用条件的重点项目, 积极支持向省政府申请使用省级土地利用计划, 并优先办理用地手续。 一是支持建设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基地,重 点支持沿江市建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基地和产业园, 促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中、集群、集约发展; 二是支持建设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科技孵化器。重 点支持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建立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科技孵化器, 帮助创业者把科技发明和科技成果尽快形成产品进入海工市场; 三是支持建设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中心。重点支持武船、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公司、719 所、701 所等单位集中建立研究设计中心,吸引国内外优势设计公司入驻设计中心,提高我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能力; 四是支持建设湖北省海洋 核电工程科技园,重 点支持 719 所的国家能源局海上浮动核电站工程示范项目建设, 将我省建成为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核电领域设备研制基地。
  (五)加强市场引导,扶持研制首台(套)海工装备。落实国家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装备首台 (套) 研发创新和产业化等政策,省级财政对海洋工程装备重点领域首台 (套) 技术装备给予扶持, 对研发生产的国内首台(套)海工装备按规定给予奖励, 鼓励重大海洋工程装备首台业绩突破, 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 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 强对政府投资项目和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在重大工程设计、 建设、装备采购等招投标工作中的指导,在武汉新港、 武汉地铁、智慧城市等省内重大建设项目招投标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省内船舶和洋工程装备研制单位的产品,支持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发展。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台引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国外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建立人才引进基金和省财政补贴直补企业制度,在 ”千人计划“向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倾斜, 对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在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等给予倾斜支持,支 持企业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经费、 住房补贴、 场地及设备等, 吸引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优秀人才资源汇聚我省; 二是在 ”楚天学者“ 岗位设置和省级精品课程评定中向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倾斜,支 持出版海洋工程装备系列丛书, 建立在鄂高等院校、 科研院所 和骨干企业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在省国防科工办设立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中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 吸引   更多的优秀海洋工程专业人才扎根湖北。
  (七)广泛开展战略合作,搭建多方支持平台。面向国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的市场需求,加强与海南省的战略合作, 省内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单位参与三沙市建设搭建互动平台;积极构建与中海油、中石油、中广核等能源集团的战略同盟关系,使湖北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企业成为其重要的设备供应商; 加强与中船重工、中石化、中外运战略合作,促进其对湖北境内下属企业在投资、国家船舶和海洋工程重大专项的申报、招投标等方面的支持。
  (八)加强项目管理,分级分类支持实施。一是建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化项目库, 对企业产业化条件成熟的项目,支持其尽快产业化。 对科研机构产业化条件成熟的项目, 及时组织与企业交流对接,发布产业化项目信息,支持其产业化; 二是建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研项目库, 跟踪项目研制进度, 协调研制过程中的问题, 根据企业需要组织院士专家进行攻关, 确保项目研制进度和产业化进程; 三是建立基础共性和信息 技术项目库, 支持高校开展基础共性和信息技术研究,为企业申报国家专项、 解决企业瓶颈技术问题提供支撑; 四是建立拟争取国家支持项目库, 分步向国家相关部委申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家支持。(吴国栋提供)

相关下载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