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中国光谷的大气魄

浏览量
【摘要】:
世界一流的高精度等离子切割机、四个国际电联标准,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纤传感器、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这些“第一”都有一个共同的诞生地:“中国光谷”。  是的,这就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立于1987年,20余年来,该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
  世界一流的高精度等离子切割机、四个国际电联标准,中国第一根光纤、第一个光纤传感器、第一台半导体激光器,中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光电子产业基地……这些“第一”都有一个共同的诞生地:“中国光谷”。
  是的,这就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湖之滨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国光谷。
  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创立于1987年,20余年来,该区始终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成功打造了“武汉?中国光谷”这张靓丽的名片。
  二十年的砥砺前行,这里已有各类企业两万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2家;上市公司31家。已然成了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生产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6%,国际市场占有率25%;光电器件国内市场占有率60%;激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50%。并拥有烽火通信、长飞光纤、光迅科技、楚天激光等一批在全球具备研发和产业竞争优势的企业集群。2011年,“中国光谷”的光电子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1450亿元,成为中国该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
  是什么魔力使奇迹在这里不断创造,记者探巡发现,这一切都源于光谷人的大气魄。
  自主创新大手笔
  自主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产业发展的动力。二十年来,中国光谷始终高擎自主创新的大旗,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导,以高等院校为主导,以科技企业为主体,融合所有资源,集中上下智慧,凝聚各方力量,在自主创新之路上孜孜以求,探索前行。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力量不断增强,华工科技、长飞光纤被认定为国家创新型企业,烽火通信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球首台71英寸激光电视、中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红光高清视盘机、中国首套汽车车顶盖激光在线焊接系统等,行成了光电领域国内首屈一指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集群优势。
  就在记者采访期间,烽火通信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该公司研制出覆盖同步数字系列多业务传送平台全部功能需求的芯片组。这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从此改写。这是烽火继2011年,在高速光通信实时传输关键技术上实现全球领先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技术突破。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像烽火通讯这样创新能力极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在这里诞生了了5项国际标准110项国家标准、180项行业标准,主导制定、涌现出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创新成果。仅以2011年为例,高新区企业年申请专利7198件,平均每天产生数十件专利,同比增长78.4%,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253件,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的51%。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
  目前,该园已拥有56个中央及省部属科研院所、1个国家实验室、2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700多个技术研发机构,惠浦、辉瑞、法国电信、IBM、蒂森克虏伯、住友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在光谷设立研发中心。在科技部公布的全国高新区最新排名中,东湖高新区知识创造与孕育创新能力位列全国第四、中部第一,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中国光谷真正成了智慧之谷,创新之谷。
  体制机制大改革
  体制机制是一把双刃剑,灵活的体制机制是发展生产力、提升创造力的钥匙;而僵化的体制机制则是束缚生产力、抑制创造力的绳索。正如李鸿忠书记多次强调的,光谷在“光”,更在“谷”。“光”是产业形态,“谷”是创新的体制机制,是根本、是灵魂。光谷文化既是光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光谷区别于其他科技园区的最显着的标志。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赋予光谷“先行先试”的政策。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文化,早在国家赋予“特权”之前,就已在光谷生根发芽。“鼓励冒险、宽容失败、诚信大气、创新有为”,成了光谷特有的文化符号。
  从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入手,建设了3700平方米的联合办公中心,实现了开放式、电子化、一条龙服务,推进了网上行政审批、企业网上年审、一般纳税人网上申报纳税,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时间平均缩短了58%,被企业称之为“阳光下的新政”。在做好前台服务,后台支持的同时,坚持落实领导挂点联系、企业直通车、企业大走访和承诺制、督办制等制度,主动出台,为企业提供全过程、跟踪式、“保姆式”服务。
  创造环境,让企业自由栖息、快速生长。是光谷上下的共识。
  早在1987年,东湖高新区就创建了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全球一流机构提供公共服务,被全国推广。探索出“四级跳”模式,即科技成果在高校产生——成果在高校周边孵化——孵化企业在大学科技园成长——再到专业科技产业园规模发展的模式,培育出长飞光纤、烽火科技、中冶南方、凯迪电力、华工团结激光、多普达通讯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华工科技、凡谷电子、人福科技、中元华电、高德红外、华中数控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境内外上市。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光谷软件园、光谷孵化器—东湖创业中心相继诞生。如今,创意产业基地等10多个孵化器,总孵化面积超过13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突破1400家,毕业企业1600多家。
  2009年,国务院作出支持武汉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求中国光谷建设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之后三年,光谷又陆续推出36项新政,在科技金融、股权激励、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政府采购等方面均取得了创新突破。
  2011年,光谷响亮喊出“打造全国投资环境最佳高新区”,实现在示范区“零收费”。这一新政出台后,显现“蝴蝶效应”,吸引大批企业入驻。该做法在武汉市推广。
  人才资本大聚集
  光谷的魅力哪里来?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一语道出“天机”:自主创新是灵魂,智力密集作后盾。
  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资本则是产业发展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只有“智库”和“金库”相应生辉,双轮驱动,才能使园区产业步入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快车道。近年来,光谷遵循人才聚集规律,大力实施“3551人才计划”,设立“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以大气魄、大力度、大投入聚集人才,形成了人才引领创新、创新推动产业、产业聚集人才的良性互动态势。近几年来,投入人才专项资金4.06亿元,无偿资助金额一项就达3.66亿元。 留美博士肖国华,曾带着可定位可控制胶囊内镜项目,四处寻找风投,但由于没有成型产品,风投均不敢贸然出手。2009年12月,他来到东湖高新区创业,抱着试试的心态申报了“3551人才计划”,很快通过评审,获得了500万元的专项资助。 如今,他的“智慧胶囊”项目已成功进行了动物试验,产品经权威专家认定为全球领先水平,众多风投机构开始纷纷追随。
  和肖国华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3年以来,光谷引进3551人才项目302个,聚集了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7人。在光谷工作的博士已经由2009年的20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4000多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研发、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了关键性的智力支撑,这也成为光谷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吸引了IBM、微软、西门子、NEC、富士康、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包括世界500强在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在打造人才高地的同时,光谷提出,打造股权资本化、智力资本化的“资本特区”。按照范围最广、标准最优的原则,在金融机构办公用房补贴、鼓励企业上市、发展股权投资、引进高级管理人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股权激励试点方面,除借鉴中关村已有的股权奖励、分红外,东湖高新区还独创出绩效激励、增值权激励两种新方式。 股权激励,激发核心人员和团队的积极性。首家企业迪源光电实施股权激励后,公司主营收入增长131.5%,利润增长了18.8倍。 金融改革上,除探索小企业集合贷、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外,东湖高新区还集合全国各地金融创新的最优政策,打造“资本特区”的最高版本。
  2011年,光谷资本大厦正式投入运营,首批7家交易所、30余家金融配套机构进驻。设立了高新区首支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新增40多家创业投资机构,注册资金达百亿。一系列金融政策的实施,一大批金融机构的运行,光谷现已成为真正的人才高地,金融盆地,为中国光谷走向世界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关下载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