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武汉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新闻中心

资讯详情

武汉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 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浏览量
【摘要】: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十九大召开以来,武汉市工业经济战线迅速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习近平思想”的热潮,把十九大报告转化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正确思路、具体举措和强大动力,转化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及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十九大召开以来,武汉市工业经济战线迅速掀起“学习十九大报告,贯彻习近平思想”的热潮,把十九大报告转化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正确思路、具体举措和强大动力,转化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及全面开启制造强国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大会召开后,武汉工业经济战线发扬奋力拼搏赶超精神,取得系列成绩:全市工业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武汉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首届中国工业设计展览会在汉成功举办;光电产业投资基金、港胜发面板显示配套产业基地项目等一大批重大项目签约,总金额超过130亿元;东风本田产值超过千亿元,武汉首个千亿产值的单体企业在制造业领域诞生……
  继去年底武汉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后,近日,从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获悉,武汉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号角已吹响,以创促建,全面提升武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武汉担当全球工业经济转型样本城市
  今年,武汉工业经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1月至11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7.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今年,武汉工业投资由负转正,触底反弹动能强劲,1月至11月,工业投资完成2177.3亿元,同比增长13%,较去年同期提高26.4个百分点,超过年初全市定下的目标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52.5%,企业技改投资信心和意愿持续增加,实施技术改造项目达1216项。
  1月至11月,全市112名领导对251项重点工业项目实施“一对一”帮扶,目前,251个工业项目中有132个项目实现开工。
  “触底反弹的能力来自武汉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武汉工业经济观察人士表示,近年来,武汉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武钢主动消减产能,关停钢炉;另一方面,国家存储器、华星光电、天马微等一批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重大项目在武汉开工建设,“一减一增中,经济结构实现转型,为武汉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123年前,汉阳铁厂建成,第一炉铁水从汉江边流出,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以钢为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相继落成,十里工业长廊蔚为壮观,“汉阳造”成为民族工业的骄傲。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将占总投资额四分之一的重大工程选在武汉,武钢、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落户,以此为基垫,武汉迅速建成11个工业生产专业体系,门类齐全为全国之最,武汉一跃成为全国工业重镇,“武汉造”声名远播。
  横跨三世纪,纵跃两甲子,今天,武汉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迎来“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去年,工信部批复武汉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赋予武汉为全国工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样本和可复制经验的使命。
  其实,实现工业发展转型升级,既是武汉为建设制造强国打头阵的国家使命担当,更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武汉被认为是最有希望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成功的样本城市,纵观全球,老工业城市的转型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底特律曾是美国以汽车产业着称的第四大城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城市经济再次陷入严重衰退,人口由1950年190万峰值降至不到70万人,迫于财政危机在2013年宣布破产,底特律成为老工业城市衰败样本,但绝对不是孤例。
  现在,武汉工业经济以不到全市总人口10%的产业工人,创造了全市近一半的税额,武汉市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1.8%,占全省的35%,工业始终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强劲的动能。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兴起,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焦点。”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对制造业发展产生深刻变革,武汉制造业加快提质升级的步伐日益紧迫,在新一轮的全球制造业竞争中,必须抢抓机遇,助推城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的亮点城市。
  全面启动争创“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近日,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按照国务院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要求,对标创建,完成好“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创建任务。
  去年底,工信部批复武汉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今年4月,武汉受到国务院表彰,在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中的成效明显。
  今年11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指出开展创建工作是为了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鼓励和支持地方探索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模式。
  根据规定,武汉作为副省级城市具备申报创建主体的资格,后期提交的创建方案经省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最终核定。
  按照要求,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需要营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等“四链”衔接贯通的生态环境,以此建设先进制造业体系。
  需要紧密结合“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胆探索军民融合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平台型大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协同创新高地和优势突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引导国内企业对照国际高端标准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塑造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新优势。
  需要加快落实国家有关支持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实施措施,尽快取得突破并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近日,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负责人明确表示,“要以创促建,通过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全面推进武汉制造业提质升级,高度重视创建国家级示范区工作,做好布局和谋划,对照标准,突出武汉制造的优势和特点,抢抓机遇,推动武汉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加速推进“新两园”创新发展举措
  武汉“现代产业园与科创小微企业园”(简称“新两园”)建设启动两个月来,在全市的统一部署下,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推进“新两园”建设再提速。近日,武汉市“新两园”考评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建设提升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相继出台,引导全市掀起“新两园”建设的新浪潮。
  “新两园”建设是武汉落实着力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新突破的重要举措,“新两园”创新发展是按照“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的要求,创新建设模式,推动工业园区腾笼换鸟、集约利用土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优化制度供给。
  “对标建设,争创星级园区。”江岸岱家山科创小微企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新两园”建设就是在为企业发展打造一个舒服的家园,提升园区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加速企业成长,以园区为核心打造产业聚集地。
  目前,江岸岱家山科创小微企业园聚集了200余家发展潜力较强的科技型企业,分布在智能机电、医疗器械、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型产业领域,并已形成智能机电产业微集群。
  在“新两园”考评办法(意见征求稿)中提到,考核指标围绕园区“五集”发展目标设置,现代产业园突出服务“顶天立地”大企业、大项目,坚持“亩产论英雄”;科创小微企业园突出服务“铺天盖地”中小企业,鼓励资本、人才、技术密集投入,高效产出。
  “新两园”考评均设置一级指标5项,其中:现代产业园二级指标16项;科创小微企业园二级指标15项,星际评定是园区考评的核心,所有指标达到,方能评为最高的五星园区。
  市经信委根据园区获得星级等次,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差异化奖励并引导园区争创更高星级。
  产业链招商,打造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
  今年前11个月,武汉新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为去年的1.7倍,其中,10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个,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05个,为去年的1.3倍。
  同时,一大批企业总部纷纷落户,成为工业招商新亮点。今年以来,摩拜单车、奇虎360等25家民营科技型企业,扎堆在汉设立“第二总部”,数量居全国第一。
  前不久,在上海做环保制品的刘飞回到武汉创业,看中就是武汉的创业成本和创业氛围,以核心企业进行招商,打造产业集群,带动了一批上下游企业扎堆来汉落户,先进制造业的生态集聚效应显现。
  当然,要轰轰烈烈招项目,更要扎扎实实促进项目开工建设,近期,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把2018年确定为“工业投资增效年”,坚持“亩产论英雄”,布局一批高效高新产业项目,促进重大工业签约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提升往年签约重大产业项目、当年新签约重大产业项目实质性开工比例。
  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明确提出,重点推进京东方,华星t4,东本三厂等在建项目加快建设,促进祥兴箱包制造、亿咖通车联网、优炫软件计算机网络设备和软件等项目实质性开工,力争翰宇药业、葛洲坝高端装备等项目投产。
  同时,加速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等4个国家新基地建设,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推进机制,大力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集中资源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不断推出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的新产品。
  创新机制提升武汉造硬实力
  12月初,武汉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获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这也是国家在信息光电子领域唯一支持建设的创新中心。
  与一般的高校或政府主导的创新中心不同,该创新中心是以企业为主导,创新是“从产业发展的问题中来,到产业发展的市场中去”,帮助科研成果转化跨越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死亡之谷”,避免科研创新“空对空”。
  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价值在体制机制的制度性突破,目前,我国光电子芯片及元器件的国产化程度较低,高端核心技术为国外所垄断,严重阻碍我国光电子产业发展。
  为此,国家交付给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的任务就是:要把光电子芯片和核心元器件的自给率提升到30%,为5G商用“打好头阵”。
  为什么会是武汉来完成这一重大国家任务?武汉是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信息光电子产业聚集地,光迅科技、烽火通信等全国龙头企业聚集在武汉,武汉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更是聚集全国在该领域六成的创新资源,由10位院士和17名专家组建的委员会为信息光电子领域核心技术突破提供支撑。
  武汉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的设立就是为了“集中火力”向行业顶端发起冲击,“摘取行业最高科技含量的那一部分”,机制创新是科研创新的基础,为科研成果的精准转化提供平台。
  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一切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重点开展测试验证能力、中试孵化能力及行业支撑服务能力建设,支撑实现关键共性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汇聚行业优势创新资源,集中开展一批委托和自主立项的研发项目,打造以信息光电子为代表的通信产业集群。

相关下载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