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数据分析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我国宏观经济主要数据分析

浏览量
【摘要】:
经济增速7.5%目标能够实现增速适度放缓是主动调控和市场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33088亿元,同比增长4.2%,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4个百分点,一个突出表现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第三产业154

经济增速7.5%目标能够实现

增速适度放缓是主动调控和市场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利于加快调结构、转方式。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53480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33088亿元,同比增长4.2%,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4个百分点,一个突出表现是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第三产业154963亿元,同比增长7.9%,只比去年回落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165429亿元,同比增长8.1%,较去年增幅下降较大。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从今年4月起连续6个月跌破10%的心理关口。从环比增速看,今年前三季度GDP环比增长速度分别为1.5%、2.0%、2.2%,经济增速呈现出小幅稳步增长态势。

这一趋势在月度工业指标值中也得到了体现。刚刚过去的11月份,中国月度工业指标值同比增长10.1%,高于10月份9.6%的增长,也是今年3月份以来的最快速度。另一间接反映中国经济活动水平的指标发电量,增速也从10月份的6.4%提高到了7.9%。

当前,宏观经济面正延续着三季度以来稳中有升的趋势,温和复苏态势明显。考虑到消费实际需求稳定、投资实际增速加快、贸易顺差同比略增等因素,今年最后一个季度经济有望结束连续减速状况,四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望达到8%,这将带动全年经济增速达到7.5%以上。专家分析认为,今年实现年初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已成定局。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年均超过10%的高速增长,既给中国带来了巨大财富,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对中国的环境、能源等造成了威胁,以高环境成本换取高GDP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增速放缓将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一定的操作空间,改变高速增长下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的经济结构。

中长期看,我国仍处在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也具备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如国家统计局副局长谢鸿光在2012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所言:“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经济危机提高了国家务实合作的可能性,有利于中国争取到更好的外交和市场环境。从国内情况来看,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供需条件还较为优越。”

不过,谢鸿光同时指出,目前,制约经济增长的诸多因素还没有根本解决,实体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外部需求依然疲弱,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稳增长仍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工作。

物价全年涨幅不会高于4%

全年CPI运行基本保持稳健状态,控物价目标已提前实现,但通胀压力仍不可忽视

今年前5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速一直保持在3.0%以上,6月份2.2%的同比涨幅成为全年物价变动的“分界线”,此后CPI增速均保持在2%以下。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7%,实现“CPI涨幅控制在4%”的年初目标已无悬念。

在输入型通胀影响减弱、稳健调控政策持续给力以及粮食“九连丰”市场供应充足等众多利好因素作用下,全年CPI运行基本上保持在一种稳健状态下。随着本轮CPI筑底完成,新的上升周期正在酝酿之中,未来我国物价将呈温和上行态势。

除因天气变冷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等季节性因素外,国内经济的回暖不可避免地会推动物价上涨。专家表示,目前国内企业“去库存化”正逐渐步入尾声,再加上猪肉价格重新进入上行的周期、国内劳动力及土地价格全面上涨等因素推动,未来几个月,国内CPI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上行周期。

对于老百姓而言,稳定的物价意味着“购买力”的回归和生活水平的提升,只有在稳物价基础上,居民收入的增加才能真正转化为消费增加,继而进一步扩大内需,更好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今年控物价目标已提前实现,但控通胀的工作仍不可放松。”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表示,随着国家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措施的出台,明年CPI总体上有望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那么,保持什么样的CPI才是合理的?有评论认为,我国经济要实现有质量的发展,CPI与GDP增速应保持合理匹配。具体来说,GDP增速在7%至8%之间,CPI增速相应保持在1%至3%之间属于合理范围。

外贸全年增长有望达到7%

我国外贸增速明显高于全球,但外需不足短期难有改变,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是出路所在

年初确定的三项经济预期目标中,“外贸增长10%”恐成为惟一不能实现的目标。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002.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5.8%。其中,出口18499.1亿美元,增长7.3%;进口16503.7亿美元,增长4.1%;贸易顺差1995.4亿美元。

尽管全年外贸增长有可能达到7%左右,距离10%的年度目标差距尚远,但放在全球背景下,中国外贸依然可圈可点。世贸组织最近的一项预计显示,今年全球贸易量大概只能增长2.5%,我国贸易额增速即便只达到5.8%,也明显高于全球贸易额的增速。

在商务部11月份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今年我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有望在去年10.4%的基础上保持稳定或微幅上升。

在全球经济复苏无力的大背景下,我国外贸进出口交出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的外贸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这一成效集中体现在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上。今年以来,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速始终高于外贸平均增速,部分机电产品呈高速增长。据统计,前11个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总额达10645.4亿美元,增长8.2%,高出同期我外贸出口总体增速0.9个百分点。

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重获生机。前11个月,我国家具出口431.6亿美元,增长27.5%;塑料制品出口283.9亿美元,增长34.7%;鞋类出口415.2亿美元,增长10%。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依然不足,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还无法根本改变,外需不振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这将对我国外贸进出口造成明显的影响。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研究所所长李健表示,明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可能会略好于今年,但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贸易摩擦对我国外贸影响将持续加大,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也将更为紧迫。 (吴国栋提供)

 

相关下载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