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中国制造”不再满足于低端 创新转型优化升级
“中国制造”的底气何来?
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中国已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
2012年1~11月,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62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024亿美元。
发展的需要、形势的倒逼,促使“中国制造”在创新转型中优化升级。
有个很老的励志故事不妨重温一下。
两个卖鞋的业务员到非洲去考察,某甲见非洲人不怎么穿鞋,灰心丧气急于打道回府;某乙见此,觉得市场空间巨大心中大喜。两位在归途中迷路了,又累又渴之时,突然发现一只饥饿的狮子正直扑而来。见此情景,某乙不慌不忙地从行囊中取出本公司的鞋子换上。某甲纳闷:“难道换上你们公司的鞋子就可以比狮子跑得快吗?”某乙:“不,我只需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故事揭示的寓意可以用眼光、心态与比较优势几个关键词来概括。
发现“中国制造”的比较优势
与意大利人拼皮鞋制作工艺,是找错了对象,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胜出的机会。
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琼英,把中国传统蜀绣巧妙绣在皮鞋上,于是一双普通皮鞋就成了让意大利鞋匠看后大跌眼镜的高档皮鞋艺术品了。如今她公司的鞋子在欧洲与国际知名大品牌“比邻而售”,一双SHEME品牌鞋子售价堪比一部苹果手机iPhone了。没有中国元素,她的鞋子也许跟均价10.43美元一双的中国出口皮鞋区别不大。
中国文化、中国气派、中国品格、中国特色、中国STYLE,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刘琼英的领悟比一般人深。
市场竞争能走到“竞合”的境界当然最好,“零和”的时候不少,就像狮子吃人一次先吃一个,谁跑得快谁幸免生存。
劳动力成本低是一种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好会形成比较优势,但这些都不如开掘中国文化创意这个软实力来得“环保”和“可持续”。“中国制造”应该引入东方智慧,打上中国的烙印。
“中国制造”的底气何来?
竞争优势,离不开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研发力度,是“中国制造”提升竞争力之本。
中国的研发投入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不小,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1.7%,发达国家是2.5%~3%;中国科技转化率只有20%,而发达国家则高达80%以上。
中国驻慕尼黑总领馆商务参赞陶百良直言:“就整体而言,‘中国制造’与‘德国制造’相比,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就没有比较优势了。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作用,重视文化软实力元素的运用。我们需要善加利用东方智慧。”陶参赞特别举例说,《舌尖上的中国》这套“文化产品”,在德国引起不小反响。“中国制造”应找对切入点,切近西方人的关切。
在一般人眼里,医疗设备研发领域是欧美产品的专属领地,然而重庆海扶公司自主研发的超声治疗技术领先世界3~5年。牛津大学外科博士吴峰教授向记者介绍说,“这是国际业内专家和学者共同的看法。西门子经过3年半的考察作出决定:放弃对该技术的研发,与海扶公司合作”。
在英国希思罗机场入境处,记者注意到边检官员所用的电脑都是联想牌(Lenovo)。
全球3/4的玩具是中国制造不稀奇,外国人手中的苹果iPhone5在中国组装制造也不稀奇。
在通讯设备领域,华为和中兴,在世界各地市场有不少大手笔动作,直令某些西方政客戴起国家安全的政治眼镜说三道四,这从侧面说明竞争对手已经感受到了“中国智造”的某种压力。
华为荷兰公司总经理刘浩生深有感触地说,他的团队从10年前的7个人到今天1000多人,从几百万美元营收到38亿美元,华为的发展可以用“跨越”来形容。华为持续的技术研发确保竞争力是成功的首要因素,本土化营销也是功不可没,华为员工中70%是当地人,“大鼻子”占50%。
中兴英国公司总经理阳常春率领的110人团队中,英国本土人占到了一多半。在他看来,技术、质量、品牌、人才、服务都是着力点,而“本土化营销和售后支持服务”是他目前的主要竞争牌张。
爱国者国际化联盟总裁特别助理冯孟龙建议,中国企业不妨通过“联手抱团”方式,低成本进入高端市场。
比亚迪以其在电池、电极、电控三方面领先欧洲四五年的优势,去年6月23日一举拿下荷兰也是欧洲的第一单电动大巴合同。比亚迪欧洲大区副总经理陈永平形容这是“破门”。而比亚迪的破门功夫是: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售后服务优势。
“中国制造”,不再满足于低端,有相当一部分已在领跑。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