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湖北省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行动方案

组织机构工作动态新闻中心政策法规联合会公告车展资讯会员特区

 

版权归湖北省机械行业联合会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武汉     鄂ICP备12005676号-1

分享按钮

政策法规

资讯详情

湖北省关于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行动方案

浏览量
【摘要】:
全面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绿色化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执行期为2013年—2017年。  一、重大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先进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具有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成长空间大等特点。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既是提升产
  全面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的支撑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 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化、 高端化、 智能化、 集成化、 绿色化发展, 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执行期为 20 13 年—2017 年。
  一、重大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湖北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先进装备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为引领, 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 具有技术密集、 附加价值高、 成长空间大等特点。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既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对于加快实现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把我省建设成为核心竞争力强、 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具有重大意义。
  二、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战略部署,以”两计划一工程“为抓手,以促进产业调整升级为主攻方向,加快汽车、 机床、发电设备等传统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 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 基础工艺、 基础材料、 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 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瞄准”湖北装备,装备湖北,装备中国,装备世界“ 的目标, 把我省建设成核心竞争力强、 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先进装备制造基地,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性支撑产业。
  三、发展目标
  1、 产业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在 20 15 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12 900 亿元的基础上,力争到 20 17 年达到 165 00 亿元(”十二五“ 期间前两年年均递增 15%, 后三 年年均递增 14 .5%, ”十三五“ 期间年均递增 13%),产值、利税、利润等指标同步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逐步上升。
  2.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高。多层次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重大装备研发制造和成套能力大幅提高, 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形成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和标准,科技重大专项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高端装备装备、 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优势, 现代装备制造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 将东风汽车公司打造成主营业务收入超 6000 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主营业务收入 10 00 亿元企业 1 家、超 500 亿元的 2 家、 超 300 亿元的 9 家, 发展 5 个以上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形成一大批能参与国际分工的”专、精、特“专业化协作企业。
  4、 发展基础更加扎实。 经济效益综合指标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信息技术在骨干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重点产品质量显着提高, 基础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 装备智能化、 装备生产柔性化水平大幅度提升,绿色制造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低 16%,污染物排放降低 20%。
  四。主要任务
  根据 20 13-2017 年期间湖北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构想和目标取向,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业具有战略意义、产业关联强的 11 个行动典型载体,重点实施 ”五大行动“ , 即: 传统优势产业 ”提升行动“ 、 高端装备制造 ”引领行动“ 、 重大技术装备 ”集成行动“ 、 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培育行动“和机械基础件”夯实行动“行动。
  (一)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行动“ 针对我省龙头企业少, 总体规模偏小, 产业配套层次低,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缺乏等问题, 开展壮大市场主体, 构建高水平产业配套体系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行动。
  1.促进市场主体”量级“跨越。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优势企业强强联合、 跨地区兼并重组、 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 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提高产业集中度。以汽车等领域重点, 着力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 超千亿元, 具有核心竞争力, 制造水平和规模能力居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集团。
  2.提升产业配套体系层次。推进重点产品的产业链整合延伸、配套分工和价值提升,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体系。 鼓励中小配套企业做专做精。发挥集聚优势, 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鼓励兼并重组、 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
  3.组织编制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技术改造目录。重点实施一批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示范项目,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的渗透和带动, 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技术装备水 平。
  4.扩大先进技术应用领域。将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管理和质量控制技术等先进技术与传统装备制造技术相融合, 带动装备制造研发设计方法创新、 制造工艺创新、 管理控制模式创新、 技术协作路径创新。实现产品研发、 设计制造和资源管理信息化, 生产流程控制智能化, 制造加工集成数控化, 咨询维修服务网络化, 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
  行动典型载体之一:
  打造 7 千亿元级汽车制造产业行动要点:加快东风汽车公司省内三大基地和上海通用武汉基地的建设步伐,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升整体技术含量和技术创新能力。
  乘用车—— 按照小型化、低油耗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小排量和中高级乘用车,构建多品种产品系列。加快重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构建乘用车自主品牌。
  商用车— —以高端化、专业化、低碳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十堰、襄阳商用车制造基地升级改造,重点发展重型商用车及专用底盘、轻型、微型商用车。
  专用汽车 ——培育龙头,拓宽专用汽车品种系列,重点发展城市公共服务以及各种专用特种车辆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
  汽车零部件——按照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创名牌的指导思想,在巩固现有汽车零部件优势的同时,加快汽车电子产品研发,突破性发展轿车零部件,尽早实现与主机生产企业的同步研发,同步模块化供货,整体提高零部件企业为东风汽车公司及国内主机厂的配套能力和水平。重点支持先进发动机总成、燃油供给系统、变速传动系统、转向悬挂系统、制动驻车和主被动安全系统、电子控制和信息系统等关键零部件的开发生产。
  行动目标:全面促进全省汽车产业大规模、高水平、可持续发展。重型商用车技术水平保持国内领先地位;乘用车达到国际先进制造水平;专用汽车品种丰富, 涌现出几个百亿、 50 亿龙头企业; 汽车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质量稳定提高,配套能力进一步增强。全行业 2017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8000 亿元。
  行动布局:建设四大整车制造基地:武汉乘用车制造基地、十堰商用车制造基地、 襄阳轻型商用车及中高档轿车制造基地、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基地。培育三大汽车零部件聚集区:武汉及周边城市汽车零部件 ”环状“聚集区、 ”十襄随“ 汽车零部件”带状“ 聚集区、 ”荆荆宜“ 汽车零部件”三角状“ 聚集区。行动支撑:汽车制造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1800 亿元。其中:上海通用汽车公司投资 70 亿元建设的武汉分公司乘用车项目建设; 东风本田汽车公司投资 60 亿元建设的本田二厂项目;神龙汽车公司投资 58 亿元建设的新 1 号、新 2 号平台系列产品项目;东风汽车公司投资 34 亿元建设的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 风神襄阳汽车有限公司投资 28 亿元建设的中高档轿车改扩建项目;厦工楚胜 (湖北) 专用汽车公司投资 15 亿元建设的随州厦门海翼集团专用汽车工业园项目; 宜昌长江葛洲坝车辆公司投资 13.5 亿元建设的五万辆专用汽车搬迁改造项目; 东风汽车公司投资 16 亿元建设的 8 万辆重型车项目;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投资 70 亿元建设的动力总成产品结构及产能升级项目。
  行动典型载体之二:
  打造 500 亿元级大型清洁高效发电和高压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行动要点:
  发挥央企航天科技集团在整合技术、资源、品牌等优势,引入工业驱动涡轮、清洁能源发电等系列产品,做强做大长江动力集团公司。增强热电联产机组在超高压、高压、次高压、中压、低压余热利用五大系列的产品竞争优势。引进、吸收亚临界、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电站锅炉、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先进技术,提高清洁环保燃煤发电锅炉设计和制造水平。加强输变电行业的变压器、 用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等七类输变电产品的产业基础,发展高等级输变电产品。提高高压开关、重型变压器、高效节能电机、工业 控制器、 智能电网核心器件以及航空航天特种电线电缆等重点产品的竞争力。
  行动目标:
  在武汉 、 襄阳打造 两个 以上 百亿级 清洁能 源发 电装备、 工业控制器制 造产业 基地 。力争 到 20 17 年 ,全省大型清洁高效 发电 和高压 特高 压输变电装 备产业实现主营业 务收 入突破 500 亿元。
  行动布局:
  武汉布局热电联产机组、清洁环保燃煤发电锅炉、重型变压器、智能电网核心器件;宜昌布局高压开关;黄石布局特种电线电缆;襄阳布局高效节能电机、工业控制器;荆州布局智能电表、干式变压器。
  行动支撑:
  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260 亿元。其中: 航天科技集团重组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投资 30 亿元技改项目, 武汉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投资 21 亿元搬迁改造建设项目; 大力电工襄阳股份公司投资 4.6 亿元建设的大功率电动机软起动装置项目;湖北惠洋电器制造有限公司投资 28 亿元建设的二期工程项目;名幸电子(武汉)有限公司投资 17 亿元建设的第二工厂 HDI、ANY 制造线项目。
  (二)实施高端装备制造”引领行动“ 发挥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作用, 提升我省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
  1.实施核心技术创新发展工程。 力争在自动化控制、 精密成形、光电技术、 激光加工、 数控系统、 伺服驱动、 工业机器人、 增材制造 (3D 打印) 、数字化设计、遥感测绘等方面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突破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形成核心竞争力。
  2.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全力打造以武汉城市圈和荆州市为主的我国船舶和海洋工装备”第四极“ ,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圈和襄阳市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成套能力, 促进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卫星及其应用装备产业加速壮大, 建设荆门市和襄阳市航空装备细分 领域研发和制造基地。
  3、 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加强与国家部委的衔接,对接国家产业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 推动专项承担单位高质量完成研发任务。组织实施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计划,用好省产业结构调整专项等资金,通过竞争性遴选、银企合作等方式,集中支持制造业高端化、重大产业链产业配套等重点项目。
  4、 推进重大平台建设。 依托现有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提升关键技术研发水平,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并购海外科技型装备制造企业和先进技术。
  行动典型载体之三:
  打造 400 亿元级重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及数控系统产业
  行动要点:以国家制造装备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 CAD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研发平台以及省级研发平台、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依托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 、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等,完善 ”产学研用“ 合作机制, 搭建高效创新平台, 瞄准高 速、高精、智能化趋势 ,突破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展重型超重型多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等系列产品,大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高速、 精密数控机床;中高档数控系统及新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高精度电主轴及其伺服单元等功能部件。
  行动目标:
  形成我省高档数控机床和中高档数控系统的自主开发能力,使我省高档数控机床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内一流水平。 力争到 2017 年, 全省重型、 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及数控系统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400 亿元。
  行动布局:武汉布局数控机床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中高档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重型超重型机床、工具磨床;宜昌布局精密型数控插齿机、数控扇形齿轮插齿机、数控超长齿条插齿机;黄石布局高精度伺服折弯机;襄阳、荆州布局通用数控机床、组合专用机床;鄂州布局数控系统测试验证基地、大型激光加工装备、卷板机、矫平机。行动支撑:重型、精密、高速数控装备及系统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100 亿元。其中: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档数控系统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3100 万元, 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公司大型高精度平面加工数字化车间工艺技术投资 6155 万元。 华中数控投资 3 亿元建设的红莲湖数字化装备园项目;湖北三环锻压设备公司投资 7.2 亿元建设的精密数控锻压机床项目。
  行动典型载体之四:
  打造 800 亿元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
  行动要点:
  把握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建设的发展机遇,坚持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大项目建设。以大轴重载货车、快捷货运列车、轨道交通检测维护装备、轨道车辆关键零部件重点,搭建轨道交通特种车辆研发试验平台。支持南车、金鹰重工等整车企业与核心配套企业加强技术合作,建立技术联盟,实现联合开发、联合试制。
  行动目标: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产品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延伸产业链并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过 100 亿元企业 3 家(南车、北车、金鹰重工) , 扶植一批优势配套企业, 打造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力争到 2017 年,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800 亿元,
  行动布局:武汉布局大轴重载货车、快捷货运列车生产基地和动车检测基地,以及车辆控制系统、轨道交通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襄阳布局动力稳定车、高原轨道车、高速铁路接触网作业车等轨道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维修施工车辆。
  行动支撑: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130 亿元。其中: 南车轨道交通装备公司投资 18 亿元建设的南车轨道交通装备基地项目; 北车武汉长客修造基地项目投资 32 亿元;襄樊时瑞达重型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投资 4 亿元建设的铁路专用平车及转向架生产项目;武汉利德测控技术股份公司投资 3.3 亿元武汉利德科技园项目。
  行动典型载体之五:
  打造 500 亿元级航天航空及卫星应用装备产业
  行动要点:
  航天航空。 依托三江航天集团、 605 所、 航天 42 所、 航宇救生装备公司、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公司等军地企业和科研单位,大力推进军转民技术研发,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工艺产品的自主化和产业化。重点发展大飞机配套、通用航空制造、维修、运动及服务,全力打造通用航空装备完整产业链条,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围绕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和浮空飞行器,做好总体研究开发、关键部件生产和整体总装;积极发展商用飞机客舱系统、飞机发动机零部件、航空新材料、航空救生装备。卫星应用装备。依托北斗和 GPS 两大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系统、遥感系统、移动道路测量设备等多类技术、产品。加快推进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开展以应用和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的产业链。
  行动目标:
  形成年主营业务收入过 100 亿元企业 1 家,将武汉东湖高新区打造成国内领先、全球一流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集群,将我省建成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力争到 2017 年, 全省航空航天及卫星应用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500 亿元(其中:地球空间信息产业装备 300 亿元) 。
  行动布局: 襄阳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基地; 荆门布局大型灭火/水上救援水陆两栖飞机和浮空飞行器总体设计;武汉布局通用航空产业及卫星应用产业基地。
  行动支撑:航天航空及卫星应用装备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100 亿元。其中: 襄阳航天科技工业园投资 36 亿元; 武汉临空制造业基地 5.9 亿元,武汉航空仪表公司投资 2 亿元。武汉东湖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园投资 30 亿元。
  (三)实施重大技术装备”集成行动“
  针对我省技术密集型的重大成套设备少, 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能力弱的不足,在着力推进原始创新、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同时, 更加注重协同创新、集成创新。
  1、推进装备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围绕设计数字化、生产智能化、 系统集成化、 管理信息化、经营网络化, 扶持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E/CAPP/CAM 和数字仿真等公共设计制造服务平台及工具库建设,选择一批重要装备, 融入嵌入式技术、 传感技术、 软件技术等,实现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深度融合。 加大信息技术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应用,提高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积极发展”工业物联网“ 。
  2.实施 ”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围绕先进制造、轻工纺织、能源、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制造过程数字化、柔性化、智能化的需要,发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机制,通过数字控制技术集成创新,研发一批标志性的重大制造成套装备,并促进示范应用推广。
  3、 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服务型企业转变。 重点发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支持企业从提供产品设备向技术研发、 工程服务、 总体设计、 解决方案等全产业链服务延伸, 以提供多模式、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总承包,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承包商。以总承包为牵引,带动和引导一批中小型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在工程设计、模块设计制造、 设备供应、 系统安装调试、 技术咨询服务等领域, 培养更多的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分包商。
  行动典型载体之六:
  打造千亿元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行动要点:
  依托国家 ”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 等, 着重提高以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精密传动装置、伺服控制机构为代表的体现感知、 决策 (控制) 、 执行三大功能的基础零部件自主创新能力、产业化能力和系统集成水平。智能专用装备。以实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为契机,提升我省纺织设备、包装机械、新型涂布机、大型水泥生产成套设备、 智能输送成套设备等装备的自动化、 智能化、 精密化、绿色化水平;积极研发、推广数字化生产单元、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建立依托用户发展重大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机制,加速推广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大型工程机械。重点发展轨道工程、系列挖掘机等大型施工工程机械,大吨位起重机、叉车等系列产品。发展大型桥梁、港口专用机械。工业机器人。加快智能视觉识别系统、机器人智能协同系统、基于工业总线技术的可编程控制系统、智能切换定位装置、闭环伺服位置传感装置的自主创新,积极研发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控制器、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及关键部件。加大智能控制与智能机器人的示范应用。
  行动目标:
  促成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装备与关键智能零部件的协同发展,实现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创新发展和应用。 力争到 2017 年, 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突破 1000 亿元。
  行动布局:
  武汉、 襄阳布局智能专用装备、大型工程机械、 工业机器人;荆州、宜昌、黄石、孝感、十堰、鄂州、随州布局智能专用装备。
  行动支撑: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200 亿元。其中: 力帝机床投资 3 亿元建设的 PSX-88104 型 4000 马力废金属破碎分选生产线研发和应用项目; 九洲数控公司投资 8210 万元建设的汽车曲轴凸轮轴精密磨削加工数字化(车间)单元项目;中日龙(襄樊)机电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投资 10 亿元建设的工业机械人项目; 襄阳博亚精工装备股份公司投资 5.5 亿元建设的精密装备及关健零部件基地项目; 三丰智能股份公司投资 4.5 亿元建设的输送成套装备产业化项目;武汉东湖高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投资 30 亿元建设的医疗器械园项目。
  行动典型载体之七:
  打造 500 亿元级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设备产业
  行动要点:
  支持设计研究院所和骨干企业整合, 发展具有系统设计、 系统集成、 工程总承包和全程服务等集成能力的工程公司。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与设计研究机构联合, 对现有装备制造能力改组、升级和完善, 提高本地化配套水平。重点产品板坯连铸机、薄板热轧机组、冷轧机组和涂(电)镀层成套设备向大型化、柔性化、高效化、清洁化、节能化发展。加快轧制工艺技术、轧制核心设备、轧制控制模型技术研发,促进推拉式酸洗机组、连续式酸洗机组、盐酸再生装置、单/双机架可逆轧机以及所有后续加工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行动目标: 中冶南方实现总承包能力大跨越。 形成冶金成套设备自主开发、 本地化制造的核心竞争力; 把我省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冶金装备技术研发和制造基地。 2017 年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400 亿元。行动布局:武汉布局大型板坯连铸机、大型薄板热轧机组、 冷轧机组和涂(电)镀层成套设备研发中心;宜昌、 襄阳布局大型板坯连铸机、大型薄板热轧机组制造;黄石布局涂镀层成套装备制造。
  行动支撑:大型薄板冷热连轧及涂镀层成套设备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240 亿元。其中:中冶南方公司投资机电产业园 16 亿元;中冶连铸、中冶南方投资重工轧辊、轧机生产线及冶金控制系统等项目 15 亿元。武汉重冶机械成套设备集团投资 4 亿元建设的重型铸造项目、 投资 3 亿元建设的超厚断面连铸板坯项目、投资 3 亿元建设的精加工项目。
  (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培育行动“
  以需求为导向, 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规划引导、 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健康有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选择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开展协作攻关。
  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和重大专项,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加强创新主体的建设与协作,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 攻克一批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发展一批重点产品, 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 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2、加快关键环节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相关市场开放机制,加强与央企、中科院、 跨国公司等对接, 深化民间投资准入改革,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鼓励重点开发区(高新区)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细分领域,规划发展专业园区,打造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高校、 科研院所智力支撑, 联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 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 建立一批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人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对接, 不断完善股权激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3加强示范带动。选择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着、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 组织实施应用示范工程, 以规模化应用带动产业发展。
  行动典型载体之八:
  打造 500 亿元级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
  行动要点:
  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围绕环境与资源综合利用重工程,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和系统的研发与制造,提高环境治理工程总承包能力。重点发展大气治理设备、城市及工业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危险固体废弃物的处置设备、环境在线监测仪器仪表、 脱硝脱硫设备、 余热余气循环再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支持凯迪公司、中钢武汉安环院、都市环保公司等企业形成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和污水处理核心技术,提高电厂脱硫、污水处理及循环利用工程总承包能力;提高宜昌力帝机床公司废钢破碎生产线、武锅集团循环流化床锅炉产品水平; 支持武汉鼓风机公司、 广水风机、 龙净环保、襄樊五二五泵业、武汉四方泵业、天虹仪表等企业发展环保装备配套产品,提高本地化配套率。节能环保装备。支持高压变频器、电机节能、电网能量补偿、 节能锅炉、 窑炉等装备的研发和产品更新换代。 打造以大功率 LED (发光二极管)芯片核心,从芯片制备、外延片生产、封装测试到应用产品和工程为一体的半导体照明完整产业链。
  行动目标:
  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环保技术装备,促进一批重大环保技术装备标准化、自主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装备比例大幅度提升。形成 8 个以上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5 个以上在行业具有领军作用的大型企业集团。 2017 年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装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00 亿元。
  行动布局:
  武汉布局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装备研发、 生产中心, 发展 LED(发光二极管)芯片核心产业链;襄阳重点布局高效节能电气设备产业基地, 水、 气、 固废的成套装备生产基地; 宜昌布局废旧金属回收装备生产基地;潜江布局环保除尘成套装备产业集群;仙桃布局先进蓄热式锅炉设备。
  行动支撑: 资源综合利用及节能环保装备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90 亿元其中: 力帝机床公司投资 6000 万元建设的报废汽车拆解生产线 (二期)项目;武汉龙净环保公司投资 3 亿元建设的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业园项目;武汉都市环保工程公司投资 4 亿元建设的都市环保科技产业园项目;武汉四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投资 8500 万元建设的节能减排监测仪器产业化项目; 武汉天源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投资 5500 万元建设环保水处理设备制造项目。
  行动典型载体之九:
  打造 300 亿元级新能源装备产业
  行动要点:
  抓住全球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机遇,围绕低成本、提升产品性能、做优做强产业的宗旨,着力推动关键技术创新、提升生产工艺水平、突破装备研发瓶颈、促进市场规模应用。光伏电池及组件。引进合作、消化吸收 500MW 直拉多晶硅片、电池片及组件技术,切入国际市场竞争;加快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 风电设备。 提高风电整机、 关键部件研发制造水平,发展 2.5 兆瓦以上风电设备整机及 2.0 兆瓦以上风电设备控制系统、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带动配套企业的发展。生物质能和氢能利用。积极支持生物质锅炉、物化转换成套装备、沼气发电机组等生物质能装备的研发制造;兼顾近期技术开发与战略储备,发展新能源电动车用燃料电池项目以及 3G 市场发展带来的氢燃料电池移动通信基站备用电源发展项目。核电设备。稳妥推进三代核电 AP1000 结构模块、 设备模块、 安全壳等产品自主化发展进程。重点发展核电装备配套能力、核动力运行技术。
  行动目标:
  全行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产业规模、产品质量和环保水平的同步提高,涌现出一批掌握先进核心技术的品牌企业,我省新能源装备的整体竞争力显着提升。全行业 2017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00 亿元。
  行动支撑:
  新能源装备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50 亿元。其中: 中船重工海声科技公司投资 1.3 亿元建设的风电偏航制动器项目;武汉日新科技公司投资 3.6 亿元建设武汉梁子湖光伏综合应用科普示范园;武汉精工楚天新型墙材公司投资 4.3 亿元建设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湖北同联顺实业有限公司投资 1.5 亿元建设的光伏太阳能项目。
  行动典型载体之十:
  打造 200 亿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
  行动要点:
  加大核心技术研发力度,积极构建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关键零部件研发体系。重点突破动力电池技术瓶颈,加快整车电子控制和管理系统、驱动电机和电机控制系统等自主核心技术发展,掌握新能源汽车关键总成及核心技术;支持东风公司等整车企业采取合作、参股、控股方式形成新能源汽车整车自主核心技术和关键总成核心技术掌控,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人才和知识产权战略;积极探索市场化途径,解决新能源汽车初期推广应用难的问题。
  行动目标:
  混合动力汽车规模化生产,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纯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到 2017 年, 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200 亿元。
  行动支撑: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50 亿元。其中: 东风汽车公司投资 26 亿元建设的东风小型纯电动轿车技术开发项目;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襄阳)投资 6 亿元建设的新能源城市客车技术开发项目;东风扬子江公司投资 3.45 亿元建设的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项目;襄阳宇清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投资 3.5 亿元建设电动车电机自动变速驱动系统项目。
  (五)实施机械基础件”夯实行动“
  针对关键基础零部件受制于人、 发展严重滞后, 使企业在基础技术研发、产品系列化发展、产品升级换代等方面受到制约的问题, 积极探索产需合作新模式, 突破一批基础制造工艺关键技术, 改变我省重大技术装备与主机”空心化“的局面,夯实装备制造业发展基础。
  1、积极探索产需合作新模式。鼓励机械基础件企业与主机企业形成有效的供应链, 打造产需对接平台,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密切合作, 建立基于利益相关和共赢的新机制; 鼓励有实力和有积极性的主机制造厂参与发展其所急需的基础零部件和基础材料, 并逐步走向规模化、 专业化和社会化。
  2、 破一批基础制造关键技术。 大力提升基础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基础工艺过程控制。围绕先进加工制造工艺、先进成型工艺、先进绿色热处理工艺和先进再制造及表面工程工艺等领域,突破一批基础制造工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技术,进一步提高机械基础件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3、打造一批行业标杆。选择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带动作用强的关键基础零部件,争取掌握核心技术, 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产品、 工艺和知名品牌, 在实现局部领域突破和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带动机械基础件产业的全面繁荣。
  行动典型载体之十一:
  打造 500 亿元级高水平基础部件产业
  行动要点: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加快武汉、十堰、鄂州模具产业园建设;发展中高档乘用车车身及汽车(超)高强钢板热成形模具,高速精密多工位级进冲压模具,高光无痕、叠层旋转大型塑料模具,多料多腔医疗器械注塑模具。中厚预硬模具钢,高韧高耐磨冷作模具钢,大型轻质合金压铸模具钢。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水平的模具设计、加工软件;重研发模具制造的节能、节材技术,模具热处理、表面光整加工和表面处理新技术等。大型铸锻件。巩固强化大型船用曲轴、冷热连轧机铸锻件等主导优势产品,重向高附加值、新技术产品方向延伸,满足电力、石化、冶金、船舶等行业需求。高速、精密、重载轴承。研发中、高档数控机床电主轴,长寿命高可靠性汽车轴承及轴承单元; 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发展大功率风力发电齿轮箱,汽车节能自动变速器。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 发展工程机械用 31.5 兆帕及以上高压柱塞泵/马达、 工作压力 31.5 兆帕及以上高频响电液伺服阀和比例阀。
  行动目标:
  基础制造工艺水平全面提高,高端大型及精密铸锻件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机械基础件的可靠性、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显着提升;突破一批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和基础材料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化技术;建立起与主机发展相协调、 技术起点高、 专业化、大批量的配套体系; 培育 15 家具有知名品牌的”专、精、特“企业,武汉、黄石等地形成特色产业集聚区。 2017 年高水平基础部件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500 亿元。行动布局:武汉、襄阳、十堰、黄石、随州、鄂州布局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产业基地。武汉、襄阳布局大型铸锻件,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产业集群。
  行动支撑:
  高水平基础部件产业现阶段计划总投资 150 亿元。其中: 大冶、 阳逻大型铸锻件加工中心项目投资 15 亿元; 华中印务包装工业园投资 12 亿建设的武汉模具工业园项目; 湖北汉重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投资 10.4 亿元建设的精密件铸造生产线项目; 襄阳领航者精密铸锻有限公司投资 10 亿元建设的精密铸锻造项目; 京山轻机投资 20 亿元高端铸造基地项目;襄阳汽车轴承公司投资 28 亿元建设的三环襄轴工业园项目; 湖北航奥伺服科技有限公司投资 6 亿元建设的 2 万台系列电液伺服阀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1、加快推进产业技术改造,提高装备制造业素质。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提高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紧紧围绕提高规模、 开发品种、 提升质量、 清洁生产、 节能降耗、 安全生产、两化融合等方面,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企业进行改造提升。
  2、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整合省内存量资源,积极引导大企业大集团采取联合、购并、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联合重组。积极稳妥地引进跨国公司、中 央直属企业和省外大型民营企业等来鄂设立生产、研发和营销基地。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突破性地引导专用汽车生产企业联合重组,培育领军企业。 积极支持光纤接入产业联盟、 RF ID (射频识别)创新产业联盟、激光装备产业联盟等科学、高效运作。 3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依托省内特色优势产业, 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 强配套产业发展;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相对聚集,形成区域式产业相对集中的发展格局。进一步做强做大专用汽车、 新能源汽车、 数控机床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 专业分工合理、 协作配套完善、 创新能力较强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
  (二)实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创新战略
  1、完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体系,强化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省内装备制造业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和水平。
  2、加速重大装备、高技术装备及高新技术产业所需装备自主化。加大 清洁 高 效 发电 技 术、 特高 压输 电 技 术、环 保 和 资源 综合 利用 技术 、重大装备 自动化成 套 系统 等 关键 技术 攻关 及产业 化力 度 ,加 快 自主 化进 程 。
  3、加快共性技术研发和公共平台建设。选择特大型及关键零部件制造、 轻量化材料制造、 精密成型制造、 柔性及超精密加工制造、 数字化制造、智能化制造与控制、清洁生产-绿色制造等集成度高、综合性 强、 产业渗透和辐射作用显着, 对湖北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具有支撑作用的行业共性技术、 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 集中力量进行攻关, 形成一批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检测的公共平台。 4实施装备产品品牌战略。 围绕品牌定位、 品牌架构、 品牌推广、品牌识别、 品牌延伸、 品牌资产等重要环节, 全面开展装备产品的品牌建设工作。 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争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 积极进行商标国际注册,扩大自主品牌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占有率。
  (三)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推广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 生产制造过程控制、 企业管理、 营销管理等方面普遍应用。 着力推进产品研发、 设计的信息化, 促进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 推进装备产品设计制造数字化、 制造过程智能化、 管理网络化。 推进生产装备与过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 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 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
  (四)建立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和省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资金,支 持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 以国家实施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 等重大专项为契机, 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掌握核心技术、 共性技术及批量制造技术。
  (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重大装备成长环境加快建成以研发生产、 市场经营、 风险投资链条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建立和完善重大技术装备协调机 制, 组织落实重大技术装备依托工程, 促进重大技术装备在国家和省重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首台 (套) 重大技术装备试验、示范项目的要求,将使用首台(套) 重大技术装备的项目列入示范项目,并给予适当奖励。
  (六)实施装备精品工程建立装备产品质量评价报告发布制度。 建立和完善装备产品标准体系。 做好产品标准法的宣贯, 完善装备产品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促进装备产品的质量、 安全、 节能、环保等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标准水平。
  (七)实施装备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分期分批选择大中型企业, 实施装备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 发展从事集系统设计、 系统集成和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大型工程公司和系统成套公司, 提高装备产业的总承包总集成能力, 培育再制造产业, 鼓励开展融资租赁和金融租赁。 发展市场调查、 工业设计、 软件开发、 信息咨询、 会展物流、 维修检测等中介服务公司。 提高服务在装备制造价值链中的比重,实现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八)实施开放式战略积极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加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 加大对装备制造业出口的支持力度。 落实国家鼓励出口政策, 积极开展产品国际认证,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的出口, 鼓励企业自营出口。 增加出口信贷资金投放,支 持国内企业承揽国外工程,带动成套设备和施工机械出口。 鼓励金融机构以保单贷款、 出口订单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出口装备制造企业融资。(吴国栋提供)

相关下载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